玉屏:箫笛悠悠吹新歌绵绵唱 箫笛名都,侗听玉屏。夏日暖阳照耀下,?阳河畔的玉屏,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。 玉屏是铜仁最早脱贫的县区之一。年,玉屏地区生产总值达94.53亿元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。玉屏城新貌。胡攀学摄 一年一光景,一岁一芳华。玉屏把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转化为聚民心、汇民智、解民忧的生动实践,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,谱写新时代侗乡发展新篇章。
0
学党史薪火相传
水碧山青,白云皑皑,清风徐徐。6月26日,玉屏侗族自治县亚鱼乡亚鱼村文化广场上,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史故事会,将党史学习教育引向深入,将红色教育传承推向高潮。 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为什么来到玉屏?在玉屏干了什么?”县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宣讲实践组组长彭辉娓娓道来。四周的党员干部边听边记,完全沉浸在动人的红军故事里。亚鱼村30多名党员在文化广场上学党史知识。葛永智摄 广场树荫下,党史学习兴致高。“打土豪,分粮食。红军宁可让自己挨饿受冻,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……”听着那段峥嵘岁月,亚鱼村83岁老党员杨玉双眼泛泪花。 “从吃不饱、穿不暖,到今天的幸福生活,都离不开共产党的披荆斩棘。”杨玉双说,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艰苦奋斗、苦干实干精神,如同血脉一般源源不断地流淌在一代代亚鱼人的心中,成为干事创业、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。“戏曲进乡村”文艺巡演胡攀学摄 百年党史熠熠生辉,初心故事代代相传。从箫声悠悠、笛韵阵阵演奏的“唱支山歌给党听”,到“戏曲进乡村”文艺巡演,再到文化广场学党史……层出不穷的新方式,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,彰显的是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深入落实。瞻仰烈士塑像胡攀学摄 百年风华,筚路蓝缕。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,玉屏各街道、部门纷纷结合自身实际,积极创新学习形式,丰富学习体裁,全县上下掀起一股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。 学习动能迅速传递。在部门、在社区、在乡村,通过网络、电视、宣讲,玉屏的党史学习教育向纵深推进。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线上平台资源优势,开设“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系列党史故事”栏目以及“党史百年天天读”“党史课堂”“党史知识”等版块,为党员干部搭建线上学习交流平台。“红樟苗苗”讲红军故事。葛永智摄 榜样力量,薪火相传。同时,为更好地宣传红色故事,朱家场镇中心完小以打造“红樟苗苗”特色班集体为契机,将低、中、高年级的学生分为“红樟苗苗拔新芽”“红樟苗苗节节高”“红樟苗苗棵棵壮”三个阶段,进行宣讲红军故事的培训,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内涵。 如何让党史学习教育真正深入人心?关键是要讲好党的百年奋斗故事。彭辉介绍,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,玉屏各街道、各部门积极谋划,精心组织,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,努力讲好每一段党史故事,力推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、往实里抓。02
学以致知明方向
“将党史课堂从会议室搬到文化广场,这种形式本身就很接地气。”亚鱼村党支部书记杨胜汉愈感重任在肩。他说,作为一名村干部,更应从党史学习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动力,加快乡村振兴步伐。 从繁华到沧桑,再到生机勃发,亚鱼村见证了当年红军过境打土豪、分田地的铮铮铁骨。在这片沃土上,红色基因浸润于亚鱼村众多干部群众的心底深处,正是有了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的支撑,亚鱼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生态宜居的美丽村庄沙子坳村胡攀学摄 年,亚鱼村被县里评为小康示范村。如今又发展油茶栽培、水果种植、畜牧养殖,小康路越走越宽。抚今追昔,杨胜汉感慨万千,走得再远,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。 “共产党的部队,是一心为穷苦百姓打天下的部队,革命战争年代如此,新时代的今天这一初心依旧未变。”杨胜汉说,党史学习教育是一个思想洗礼的过程,坚持常学常新、常悟常进的姿态,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民、造福于民。他们还将依托村里的7座水库资源,发展集休闲、垂钓、露营于一体的乡村旅游,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,让村美民富的愿景成为现实。 在“十四五”期间,玉屏将坚持规划引领,全面建设“三区一县一中心”,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面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玉屏“四好农村路”为群众提供便利。胡攀学摄 按照“箫笛名都·侗听玉屏”的形象定位,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、新型城镇化、农业现代化、旅游产业化,奋力建成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、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,大力支持大龙加快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,全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和黔东物流集散中心,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。 以支持大龙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抓手,突出特色、找准优势、培育龙头、配套集聚,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主导产业,壮大产业集群,提高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和竞争力,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。玉屏组组通胡攀学摄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,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,以产业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以示范引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。 深化文旅融合,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。聚焦箫笛文化、侗族文化、阳明文化、油茶文化、黄桃文化、馆驿文化等核心符号,以产业深度融合为支撑,坚持宜融则融、能融尽融的原则,不断促进旅游业与文化创意、生态农业、特色工业、康养服务等多产业融合发展,为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03
凝聚力量办实事
一场夏雨过后,玉屏草木葱茏,空气中散发着丝丝热气。午时临近,平溪街道康华社区易地扶贫搬迁藤椅编织厂里,依旧一派忙碌景象。 搬运扎架、用藤条缠绕住扎架的四只脚,经过气枪固定后,再送达下一道流水线编织坐面、靠椅,一张藤椅就制作完成了。扶贫微工厂里搬迁群众的笑脸葛永智摄 在第一道流水线旁,坐在小凳子上的杨芝凤随手抓起身后的藤条,一只手缠绕、一只手固定,双手熟练地游走在藤条与扎架之间,同样的动作重复4次,一张扎架的四只脚就缠绕结束。 “按件计酬,一天一般能挣00元左右。”现年48岁的杨芝凤是康华社区的搬迁群众,这样的流水线作业,她一天能完成20个。可就在两个月前,杨芝凤还在为生计发愁。 杨芝凤家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,那时候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靠丈夫打零工,加上两个孩子上学的各种费用,让身患二级残疾、腿脚不方便的杨芝凤,陷入了无尽的烦恼中。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,三年前她家四口人搬到了康华社区。康华社区舞阳新区安置点一角葛永智摄 “进城容易,扎根难。”面对吃穿住行都要花钱的城镇生活,不能出远门的杨芝凤,先后尝试到安置点的打火机零部件组装、串珠串连、发夹制作等扶贫微工厂去工作,但打火机细小的零部件、串珠用的丝线一次次让她望而却步。 闲不下来的杨芝凤,也曾去当过月嫂,依旧有始无终。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。去年冬天,为解决像杨芝凤这样的弱势劳动力的就业问题,康华社区成立劳务公司,引进了藤椅编织厂。 鉴于有着打火机零部件组装失败的经历,杨芝凤再也不想去扶贫车间工作了。面对杨芝凤的烦恼,康华社区党员干部多次上门沟通,认真分析藤椅编织的分工与难易,还邀请专业的师傅对她进行教学。 三年烦恼一朝解,楼下就业心无忧。工作轻松灵活,每个月块,有活干还能照顾家里,昔日的烦恼忧愁已然消失,杨芝凤感觉自己也撑起了家里的半边天。 今年以来,结合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,玉屏积极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群众、深入生产一线、深入下属单位、深入工作服务对象,广泛听取群众意见、了解民生需求,认真解决群众的烦心事、操心事、揪心事,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。演员在安置点为搬迁群众表演节目胡攀学摄 民生事,无小事。玉屏聚焦养老、住房、交通、教育、医疗等群众反映最集中的事项和社会经济发展最关键的领域,推出6类项惠及民生、推动发展的实事项目,领衔破解群众 聚焦农业生产活动,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,为农户支实招、办实事,手把手为农业生产把脉开方,面对面为农民朋友释疑解惑、传经送宝,助力全县农业生产顺利开展,切实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凝聚力量。茶花泉油茶示范基地马吉摄 针对产业发展不均、城镇带动能力不强等发展瓶颈,玉屏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,深入实施产业提升行动,多方筹措资金帮助发展油茶、中药材等特色产业,打造帮扶村“一村一品”精品特色支柱产业,全力推动农业农村大发展、旅游产业大提质,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。04
党建引领新征程
夏至时节,在朱家场镇水田村中药材基地,看着成片绿油油的太子参向阳而生,村党支部书记伍洪灿说:“当年红军一心为民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开拓进取、造福百姓,如今党员干部就是要为群众做实事,带领村民共同建设家乡。” 就在两年前,他脚下这片太子参基地,还是杂草丛生、人迹罕至的荒地。“全村多人要吃饭、要致富,但人均却不足五分地。”伍洪灿暗生念头:在保护生态的情况下拓荒,建设高标准产业基地!水田村新造太子参基地葛永智摄 然而,世代以“田间地头作舞台,青山庄稼是幕布”的水田村,没人相信几十年无人耕种的荒地能种出高效农作物。 “宁愿少收一斗米,不愿荒山当作田。”“宁愿外出打工也不种地!”村民们反对开荒的呼声,瞬间让伍洪灿心里没了底:继续坚持下去,一个人干不下来;如果农村不利用好土地,发展就难以持续。进退两难之时,伍洪灿决定以党建引领村庄全面发展为抓手,实现先富带后富。只有党员自己做起来,才能让百姓富起来。玉屏油茶果 跟着支部走,党员领着群众干。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,通过党支部会议、村民代表大会、群众会、院坝会以及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的方式,动员乡亲们一起建设家乡。 “村里十个组每个组选出一个党员代表,每个代表负责一个项目。”土地平整、翻耕、堆肥、排水灌溉、机耕道、耕种等所有工作依次推进。一年下来,拓荒亩,按照规划种上了太子参及百合。 根据土地规划,荒地变成了良田,拓展了农业空间,探索出一条高标准基地的新路径。土地流转、务工收入、村集体分红,村民多种方式实现增收。 一连串的举措带来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,村里高标准农田一个接一个。余亩油茶、亩辣椒、07亩花生、80亩香瓜,伍洪灿眼里闪着明亮的光,这些都是土地利用的成功典范。玉屏特色黄桃产业葛永智摄 老百姓种地也能致富,伍洪灿哭了,那是高兴的泪。谁说荒地不能变成聚宝盆?水田之变,正是从党员领着群众拓荒开始。 水田村荒地变良田只是玉屏推进“党建引领基层治理”的一个缩影。长期以来,玉屏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,通过组织引领、能力引领、机制引领,使党的建设融入基层治理、保障基层治理、引领基层治理,构筑好基层治理“桥头堡”,真正把基层党建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优势,探索出了一条筑牢基层发展基石的道路。玉屏县城龚永文摄 强化堡垒作用,通过探索“村社合一”的机制,在80多个村形成了“村村有特色产业、户户有增收渠道”的产业兴村新景象。 抓牢能人带动,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在各村、社区打造了0支志愿服务队,有效解决好乡村发展、安全生产、环境卫生等各方面的问题,绘就了基层治理“新格局”。 征途漫漫,唯有奋斗。新的起点,新的时间,玉屏将继续强化党建引领,提升基层组织服务建设,团结带领党员群众,创新治理模式,提升服务水平,努力迈向新征程。来源:贵州日报做精细组工创模范部门干部专业化管理精细化
工作标准化落实精准化
主办:中共玉屏侗族自治县委组织部
投稿邮箱:ypxxjb
63.